欢迎光临河南人杂志官方网站
滚动资讯:
首页 > 地区新闻 > 郑州 > 正文

郑州

肝胆长如洗——记新密市黄固寺村党总支书记樊海风

2016-02-25 09:30:2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点击:



  工作中的樊海风
 
□本报记者张舒娜文/图

  黄固寺村的历史可一剪为二,以20世纪末为界。

  之前黑白色,破旧的窑洞瞪着渴望的眼睛,低矮的房屋分布在黄土丘陵的岭上沟下,蜷曲着身子在土坡前晒太阳的愁苦老汉,脸上皱纹纵横,极似这里的十岭九沟,又似这里因采煤区沉陷而网裂的道路;之后彩色,阳光热烈地铺洒在乡村的别墅洋房上、人工湖边、黄固寺寺院、生态园上方,还有村民满足的笑脸上,如今,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是她的新标签。

  手持这把魔力“剪刀”的人,是新密市超化镇黄固寺村女党总支书记樊海风。她从20多岁走到60多岁,把黄固寺村推向了全省、全国,可她仍然在这个有着636户人家的村里没挪出半步,村子是她的家、是她的天,她觉得自己就是农村拉犁扶耙的老把式,一辈子都在和村里的群众一道耕耘着山乡,播撒着幸福……

  激拧劲儿,一副柔肩挑重担

  时间到了农历羊年尾巴上,数年不遇的北极寒流蔓延到了河南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带,让这里多年未曾感受过如此冰冻天气的人们又惊又喜、为寒而欢。

  1月24日,冷风掠过山岗,滴水成冰,因为太阳高悬,心里却暖暖的。从中州名镇新密市超化镇一路东南,车行十里,把起伏的丘陵撇在了身后,到达黄固寺村的那一刻让人眼前一亮。

  一片片暖色别墅洋房,恢弘整齐,65岁的女党总支书樊海风站在村口宽阔的大道旁等候,她高个头黑短发,黑色缎面棉袄领口上带有镂空,大红色围巾,戴副眼镜,方正利落,大气内敛。特别那双眼睛,仍睿智明亮,与岁月无关。

  樊海风陪我们一起走进农民画家宋和森的生态种养基地,这里是村子的最中央,又是村里制高点。四周远眺,是桑树岗、龟山岭、桑杈堰等绵延的黄土岭,近处是若隐若现的绿色麦田;向南向东向北近看,是黄固寺村充满生机、气势恢弘的连片花园洋房:文明小区、和谐小区、幸福小区、花园小区尽收眼底;面南向下俯瞰,村中尚未注水的庞大工程微水湖和湖上横跨南北的景观大桥,湖边一排休闲小木屋精美雅致,临湖重建的黄固寺寺院内香火袅袅,香客不断……

  这是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和河南省十佳新村、康居示范村等十多项全国、全省荣誉获得者黄固寺村的状貌,也是荣获50余项全国以及省市荣誉的女村支书樊海风的40余年沥血之作。

  20世纪末的黄固寺村,异常贫困落后,在村民的唉声叹气中,四年换了五位支部书记。1990年的春天,面对一直毫无生气的村子,几位老党员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坐不住了,他们有意推举时任村委会主任、“很有潜质”的樊海风出任村党支部书记。

  那时的樊海风并无意担当这个重任,一是她心里没底;二是家里耐火材料生意正做得风生水起。

 


樊海风(右三)在在建幼儿园工地指导工作
 
 当时超化镇党委书记闻听樊海风的反应,深夜12点赶到她家做思想工作。最先被说服的丈夫苦口相劝:“先干着,不行的话咱再退下来。”

  质疑同时响起:“几任男同志都干不好,一个女同志能干好?”

  严酷的现实,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反而激起了樊海风固有的自尊心。

  樊海风18岁从邻村申沟嫁到黄固寺村,陪嫁过来的不仅是几件简单的嫁妆,更有家族临危不惧的胆略与气魄。她娘家姊妹七个,她最小,贫穷的家只能集中财力供应她一人读书,让倍感珍惜的她读书分外勤奋。虽然读到初中家里就再也无力供养,不过,勤奋的精神已经在她心里扎下根。嫁到黄固寺村两年后当村干部起,她身心已经扑在了村子上,原先大集体收麦季节,她凌晨三四点就起来,别的村民赶到地头,她已割一垄了。

  早在她还不记事的时候,父亲就双目失明,可是这个眼不明心却亮的老人,叮咛当时还是村妇女主任的女儿三点:“一来,千万要先把家庭搞好,家和万事才兴;二来,民以食为天,当村干部,要让村民有饭吃,带领村民走富路;这三呀,一定要有善心,一辈子干好事。”

  樊海风想通了,她当着全村村民的面表了态,也算许下承诺:“我不怕吃亏,不怕吃苦,不怕得罪人,我要把村子领好带富!”

  “三把火”,为许下的承诺

  “三把火”还没开始烧,樊海风却先拿丈夫“开刀”。村子穷得叮当响,办公没经费,发展没资金,接任村支书时的承诺快成了笑话。有人开玩笑:“你们家不是有耐火材料厂吗,贡献出来支持支持村里发展呗?”

  樊海风把玩笑当真了!面对丈夫经营多年的心血和全家的经济支柱,面对村民的怀疑,樊海风反复给丈夫讲:“人活着,不能光为自己,咱作为干部,更要有这份责任。”有一天,丈夫不耐烦地摆摆手:“我心里早就同意了,不要再说了。”樊海风把自家的耐火材料厂迁回了村里,由村民自愿入股。这是村里第一家企业。慢慢地,村里有了第十三家,不过这是后话。

  当时的黄固寺十年九旱,上任之初,春旱给樊海风来了个下马威。适逢国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她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瞄准了兴修水利:建设节水喷灌工程。可是,一缺资金,二少技术,三无人工。一些村民在观望:看能喷出个啥来!

  老党员们没看错,号召力强的樊海风还是走街串巷发动起不少群众自力更生,为了加快进度,她满黄土岭上下地跑。她和村民、工人们支起大锅吃在工地。同时,挖渠道的督导任务分配到每名村干部,每人30米到50米,结果,原计划耗时半年,87天就完成了。

  开闸放水那天,全村群众乐开了花,开始向樊海风投去异样的目光。干渴了三个月的小麦喝了个饱。是年,周边村庄因干旱减产或绝收,黄固寺村却开启了连年丰收的时代。

  原先的旱岗薄地变成了水利部的喷灌示范区。1992年8月,水利部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计划项目原负责人、现任水利部部长的陈雷来到黄固寺村视察节水灌溉工程,并题词立碑“深山古寺又一村”,以纪念崭新的黄固寺村诞生。1993年春天,时任河南省省长李长春来到黄固寺村,他对樊海风说:“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你为山沟办了一件大好事,你是个‘女强人’。”

  自家的企业虽搬回了村子,但是,要补一个四处漏风的村,毕竟是杯水车薪。大收入在煤矿!一直以来,村办煤矿被个人承包形成了“个人发大财、集体落小头、群众不沾边”的现象。为了壮大集体经济,保护群众利益,樊海风带头倡议要将煤矿经营权收归村集体。

  因为损害到某些人的个人利益,匿名信诬告、堵门要挟……轮番轰炸,但是,她不敢退缩半步。她肩上有父亲的嘱托、村民的渴望、村子的明天,还有自己的誓言。最终,那些骇浪一一在她的正气凛然面前退却了。从此,黄固寺村有了一只下金蛋的老母鸡。有了集体经济作保障,黄固寺村先后办起了纯净水厂、服装厂、包装厂等十多家企业,家家变股东、年年有分红。

  有了钱,啥事还干不成?樊海风当时心里这样想,而且,眼前就有一件紧要的事。

  黄固寺村地处采煤沉陷区,由于郑煤集团超化煤矿废矿回填处置不力,全村80%以上的房屋成了危房。村里人碰面常常第一句话就是:谁谁家墙裂了。一到下雨天,别的地方人往屋内跑,这个村人却往外跑,成了黄固寺村一大怪。每到此时,樊海风就多了一项工作:到危房户查险情、搭手撑塑料棚。

  一个场景深深地刺痛了樊海风,至今刻在她的脑海里:一个雨天,坐月子的村民司秋霞,躺在四面透风的门楼里,雨水浇湿了被单……墙壁裂开的缝洞,路上裂开的口子,幽幽地瞪着路人、望着天。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密市委、市政府要求,煤矿深陷区要先行一步,探索经验,树立样板。

  建设新住宅区!樊海风说干就干,先干再说,而且,高起点规划,把全村规划为工业区、农业区和住宅区。2006年,经过省城镇规划设计院专家的论证,为了集约用地,新住宅区在高低落差近30米的河荒老宅上开工建设了。

  可是,美好愿景还没到来,一些村民却先闹开了。工地上经常前脚刚扎好线,后脚就有人给拽了;白天才碾轧好的路面,晚上就有人给毁了;还有个别的村民躺在铲车前撒泼阻挠施工。

  樊海风愣住了,也更为村民的理由惊愕。“那么深的沟,风水跟我的属相不合”“离田恁远,下地干活不方便”……

  亲友团也倒向了:“放着享福的日子不过,受这窝囊气干啥!”

  樊海风知道,群众不理解只是暂时的,受一点委屈就半途而废,那叫啥干部?

  2007年冬天,一片质疑声中,小区艰难地开始建设。1名村干部、2名组长监督一栋楼的建设,责任到人,每星期三樊海风都召集村干部开例会,总结一星期的优劣得失。

  70岁的村民郭进喜后来回忆说:那时樊书记没明没夜地干,严重睡眠不足,吃饭饱一顿饥一顿,胰腺炎病发了,可是被送进医院后,疼痛稍微缓解,就不顾护士的劝阻又返回工地。200多个日日夜夜,2008年秋,一排排新房拔地而起,新住宅区取名“花园小区”。

  新房仅付成本价即可入住,而且,在院落的设计上,院中有花园,房前屋后有菜园,很接地气。依照樊海风的估计,看到漂亮房子和小区的村民会抛去顾虑,争先恐后入住。她拍拍瘦掉20多斤的身子,开心、轻松地对家人说:“既盖小区,又减肥,一举两得。”

  可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声音在群众中疯传。白天,她帮助村民把东西搬到新家,可到了晚上,他们又搬回了老宅。

  在这个时候,樊海风带着村上一批妇女悄然而去——到武陟西华封等地参观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典型去了。返回后,这些家里的“半边天”成了特种兵,影响解放了全村人的思想。

  不久之后,村干部和村企业负责人接到樊海风作出的新要求:要走在群众前面第一批带头入住!同时,一个新规定贴在了社区的宣传栏上:“除村干部和企业代表外,先搬进新居的村民奖励沙发、席梦思床。”慢慢地,新社区热闹起来了,村民渐感新社区舒服、方便。

  后来,黄固寺村一鼓作气建设了文明小区、和谐小区、幸福小区,在全市第一个实现整村搬迁,顺利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分配、统一入住,全村630多户搬进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居。

  修水利、办企业、建小区,一举消除干旱、穷困、危房三大顽疾。这“三把火”烧得亮堂,群众对党支部刮目相看,积极要求入党的、参加组织活动的人增多了,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增强了。

  1990年的初春,黄固寺村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干实事,就要把事干实

  新密市,作为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立宫建殿、建都定国的旧地,新时期已成为大郑州都市圈的重要卫星城,正努力建设“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综合实力强、人居环境优、生活质量高”的新型工业化中等城市。其中,新型农村建设是新型工业化全新视角下的一个战略分支。

  “以黄固寺新农村建设为中心,联合附近的李坡、周岗、申沟进行合村并点,建设超化镇新社区。”2012年,在黄固寺村成功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上,樊海风这样向新密市超化镇党委和政府建言献策。说这句话时,她的身份是新密市人大代表。

  黄固寺整村建设新区后,腾出很多集体建设用地,解决了新区建设最大瓶颈。建议很快得到市、镇党委、政府采纳,樊书记被委以新社区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

  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得到群众的一致拥护和支持。在新区指挥部的实地指导下,仅仅一个月时间,迁了3700多个坟头,涉及的16家企业全部搬迁完毕。

  之后,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一座座恢宏别致的住宅楼拔地而起,修筑了八横八纵道路,设施配套、廊道绿化随之而成,超化镇新区已成为新密市乃至郑州市新型城镇化的亮丽示范点。

  新区实现一站式教育,新建设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都距离居民区不远,辐射附近三个镇几十个村,吸引了邻村的孩子前来上学。

  在黄固寺村建设的超化镇第一幼儿园,四层楼,投资1280万元,占地15亩,1800多平方米,而原址只是个废弃的大坑。

  幼儿园施工时候,每天天刚亮,一个身影已准时蹲坐在工地对面的路沿石上。工人们都知道,那是樊书记来监工了。

  幼儿园内设施十分讲究,每个墙角都贴上了缓冲条,防止孩子们磕着碰着;连小孩子吃的蛇形、龟形、小鸟形的馒头都出自樊海风的设计。孩子们所使用的被子、褥子甚至吃饭时的围裙等都是樊海风挑选的。

  “农村的干部就是要干事情,要实干,更要把事干实。”樊海风用这样一句朴实的话淋漓尽致地阐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对这句话,建筑公司老板李大元深有体会。1996年,他承包建设黄固寺的村道,当时还没有搅拌机,沥青和沙石都是樊海风带着村民用水瓢称重测量后按一定比例亲力亲为勾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新密市的建筑队有个一致看法:黄固寺村的钱不好挣!

  不过,1996年到如今,20年过去了,当初修的路依旧完好无损,而国标要求是5年需要重修即可。

  会算账,让村民长久受益

  外村的人都说,黄固寺村出了个有本事人,而且人家樊书记特会算账!

  村里搞建设有一些石头需要雕刻,问了几拨工人,要价都不低。樊海风另辟蹊径,派村里一个女孩子去雕刻技术学校学习。后来,不仅带回来了技术,完成了雕刻,还给村里培养了一批雕刻技术工人。

  1月24日,在带记者向村民宋和森家去的路上,樊海风说:“农村发展要靠科技,科技是啥,就是人才。不培养人才,这代穷,下代还穷!”

  黄固寺村和森生态博乐园的画家宋和森不仅经营着稀有动物珍禽养殖生意,更擅长画达摩、观音,他的画室里挂满了他引以为傲的作品。当初被吸引回村的他说:“樊书记对于我们艺术工作者是全方位的支持,不管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人才账是最容易算的,只赚不赔。在为村民做事的过程中,意识跟不上,带来了多少的麻烦啊!立起来一片楼房不难,可是立起来一片人心不易!

  深有体会的樊海风早在20年前就制定了黄固寺村人才培养计划。1995年9月,村里从初高中毕业生中选派第一批公费全脱产学习队,两年时间,带薪。这一批共有14个人,现在的党总支副书记兼村幼儿园园长许富仓就是其中的一员。

  许富仓说:“那一批人有去市委党校的,有去煤炭干部管理学院的,有去郑州大学的,我去的是河南财经学院。当时村里的财政十分紧张,樊书记却毅然决然地作了这个决定,她说,培养人是第一位的。”

  从1990年向国家上缴6万元,到如今的1100多万元。许富仓扳指头算了算,这32个人中,如今有三个在村委担任干部、两个亿元老板、多个千万富翁,都是村里或这个时代奔小康路上的带头人。

  除了培训村干部,对普通村民的培训也一直持续着,在外出学习返程的大巴上,村民不谈体会就唱歌,不唱歌就请客,于是“不唱不说,掏钱请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结果是学习归来的车上往往是“又说又唱”!至今,在学习和培训上,樊海风没做过一起赔本买卖。

  实际上,樊海风一直在算一本账,从她第一天做村支书算起,她算了几十年。那就是作为村支书她“为了啥,干了啥,留了啥”,作为人大代表她“为了啥,干了啥,留了啥”。不过,党员没任期,作为村里的一名共产党员,樊海风觉得,她要留下的就应该是长期对村子有益的东西。譬如:精神!

  黄固寺村的舞龙传统可追溯至康熙年间。1996年村里组建了舞龙队,受过全国知名舞龙高手、国家级舞龙教练王恒印的点拨。1998年樊海凤亲自带队参加全国百龙大赛,勇夺第一名,被称为“中华第一龙”。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她带领舞龙队赴京,面对中央领导和众多国内外观众进行精彩表演,获得了一致喝彩和好评。随着舞龙队大获成功,腰鼓队、盘鼓队、秧歌队也慢慢组建了起来,同样获得了不菲的成绩。

  村子里新建了5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平时村民们舞龙、扭秧歌、跳广场舞,好不热闹。

  以前,村子里总是有吵架、赌博的现象,有时,几个妇女正聚众打麻将,一听到樊书记的脚步声就慌忙收起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樊海风颇费一番心思,于是村里手工编织协会应运成立,主要利用农闲时节制作香包、丝绢花卉、水晶制品。

  渐渐地,村子里打麻将的妇女没了,做手工制品的妇女多了。手工编织协会做出了大名堂,不仅参加过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而且手工香包远销加拿大、澳大利亚,还被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竖过大拇指。

  在一次妇联组织的外出培训中,新密市妇联主席尚书亚跟樊海风住一个房间。晚上回到宿舍,樊海风的思维还没有从课堂中跳出,就讲起本村的编织协会:农村的文化工作不能纯粹地宣讲,最好与村民实际利益挂钩,虽然每个月每名妇女靠编织仅有几百元的收入,但是,吵架赌博的少了,干正经事的多了,外出人员也不断回流,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也解决了。说着就沉沉地睡去了,留下尚书亚陷入深深的思考。

  房子建起来、村民住得起、劳力留得住。靠啥?靠文化生活,靠集体经济!

  移风易俗之后,人才带来的文化,文化凝成的进取精神,逐步显现出强大的力量。41岁的司秋霞一向胆小,当时村里拿出500元让她外出学习制衣,返乡后利用村里的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创办了龙凤宝宝制衣有限公司,产品在郑州银基商贸城供不应求,还带动了120人相继脱贫致富。现在,通过集中建设新型社区,全村节约的500亩土地全部承包给了村民,种植了优质核桃、大樱桃、杏树、石榴等。全村现有不同类型的种植、养殖、加工等专业户260余户,由过去的小打小闹发展成为集约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新局面。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86亿元,人均纯收入15080元,上缴税收1100多万元,成为新密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村。楼建起来了,路修好了,村民富裕了,可是历史不能丢啊,她要帮村民为黄固寺村文化寻根。

  黄固寺村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可是,村里著名的黄固寺院早就化为一片废墟,寺院里面的几人合抱的千年古柏,也做成了学校的课桌。

  从2014年起,樊海风着手恢复黄固寺的文化记忆。首先从寺庙重建开始,同时,村子里的一些老人自发成立了黄固寺历史协会,研究记录黄固寺的历史。经过一年的努力,前不久,黄固寺已经重新开光,香客盈门了。

  要想一个地方长治久安,必定要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立起的精神,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村也是这样。

  乐奉献,一腔肝胆长如洗

 


 樊海风(右一)向省妇联主席介绍本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情况
 
 40年的光阴樊海风奉献给了黄固寺村,村子就是她的家,就是她的天,村子倾注了她的全部心血和情感。

  村民都觉得樊海风不像个高高在上的领导干部,倒像是全村636户2470多口人的大家长。每家红白喜丧的事,她一定会到场,而且一定要在厨房里帮忙,一进门,二话不说,挽起袖子,择菜、端筐、提水、烧柴火……

  有人说她低调、亲和,她反驳道:“我本来就是一个领着大家干活儿的农村妇女,不是党的政策好,不是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好,我啥也干不成。”

  66岁的原村主任、现任村监委会主任程福全接过话茬:“书记干事雷厉风行,我们挨批评也是常事,不过,批评是个馍,批我我吃着!”说罢,大家都笑了起来。

  如今,樊海风娘家婆家一大家子300多口,从普通农民到领导干部、从普通建筑工人到高级知识分子,老老少少因为对樊海风的尊敬,使得大家族像一个运转自如的大磨盘,由于有她这个石磨轴,和谐而又温馨。

  几年前,老伴突发脑溢血,后来抢救过来住在省城医院,亲人们如同上班一样轮流看护守护。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婆家娘家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没有人有怨言,甚至没有人迟到过。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大家族反而因此更加团结了。后来第四次突发脑溢血后,老伴病重,近乎植物人,去年7月份听从医生的建议,她把老伴转回了黄固寺村的家里。

  樊海风说,老伴生病以来的三年间是她最揪心的日子。老伴最需要她的时候,超华镇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一边是爱与亲情,一边是村子未来的发展,她工地医院两头跑,每天睡三到五个小时。到了深夜,一个人静下来时,就会想起老伴年轻时为家为孩子的拼命,诸多往事让她泪湿衣襟。

  现在只要闲下来,她就会坐在床头跟昏迷着的老伴拉家常。“我老伴几十年吃面条就吃我做的手擀面。”樊海风话还没说完,扭过身去抹起了眼泪。

  和面、揉面、醒面、擀面、切面、下锅。如果说亲情是一个屋檐下亲人们的信仰,那么,一道道工序早已化作中原人无限接近信仰的仪式。

  樊海风从20多岁的芳龄到60多岁的耳顺年纪,忙完家里忙村里,忙完村里忙家里,一桩桩、一件件像做手擀面一样打磨着她的事业,已经分不清家和村的界限。

  2013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八傍晚,樊海风从新密市委开完会回村,快到村子时要上一个大坡,她要下车步行。在坡下,听着新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她心生伤感:四个儿女各忙各的工作,临近除夕都不能及时回家,我这过的啥年啊!她不由得暗自落泪。可当她在坡顶,看到黄固寺村方向腾起了一束烟花时,一下子提醒了她:“这全村的村民能平安富足地过春节,怎么不就是我的福气啊,这是我的大家庭呀!”原本就豁达的她一下子轻松起来。

  “现在村里忙啊,我们正在规划‘宜居宜业宜游’战略,还有黄固寺和黄固寺寨的旧址修复,还有村中微水湖的防浸和防水……”樊海风把思路转回村子的建设上。

  煤炭、耐火材料等这些黄固寺村曾经引以为傲的产业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村子走向问题再次摆在樊海风面前。

  历史惊人地相似,又一个转型时期。从“改革开放”到“建设新农村”,黄固寺村抓住时机树起村子发展里程碑,这一次,“美丽乡村”建设的号角再次吹响。

  一贯地,党有号召,即有行动。樊海风决定从建设“美丽乡村”入手,既要村子更美,又要村民更富。

  北距省会郑州45公里,东距郑州国际机场40公里,西邻嵩山少林古刹40公里,南邻S343快车道2公里,而且地处郑州“1小时经济圈”内,黄固寺村独特的区位优势,加上与周边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差异显著,从绿色工业——旅游入手,能否让黄固寺村更加“白富美”?樊海风琢磨着。

  谋定即动。2015年8月,樊海风邀请了厦门大学旅游系的教授林壁属,为黄固寺村进行规划,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升级版新农村。按空间分布,黄固寺村被划分为“一心、一带、六景区”,分别包括“游客服务中心、生态体验区、生态种植园、生态农业园、植物迷宫、大地艺术、灵感花园、农耕文化园”。按功能,整个村划分为“新兴住宅区”“生态体验区”“休闲农业区”“趣味活动区”四大区。

  项目建设在一片惊讶中顺利推进,整个旅游项目将于2016年春逐步建成开放。谈起“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樊海风说:“农村处在社会的最基层,但是站位绝不能低,眼光更要高,还要有创新精神。”

  黄固寺村未来的蓝图已经勾画好:“就算是我老了,不干了,也还有年轻人顶上去。有了规划,由父老乡亲看着,他们就不敢偷懒。”

  生态园绿意盎然、微水湖波光粼粼、植物迷宫笑语盈盈、农耕文化园小孩子惊叫连连,黄固寺梵音袅袅,游客络绎不绝……一个更加美丽富足的黄固寺村,只差一场就要到来的春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狂飙突进后 郑州孵化器行业开始进入调整期
下一篇:洛阳楼房拆除殃及幼儿园 相关单位均称不归他们管

本期封面

  • 第一期《河南人》期刊杂志

    谁说我把故乡遗忘,梦中我又回到故乡。潺潺的小河,秀美的村庄,还有那棵挺拔的白杨……窗外...

  • 河南美景

    栏目推荐

    老子照片
    design by Createe Copyright@20015 河南人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2021008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