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南人杂志官方网站
滚动资讯:
首页 > 中原文化 > 正文

中原文化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九)远古石刻“圆盘状天文星象图”

2021-03-09 20:51:43   来源:    点击:

  孙小淳等专家学者考察南阳区域的圆盘状星象图  卧龙区谢庄岩画天文台  卧龙区潦河坡乡后庄村和尚坡圆盘状星象图  鸭河工区皇路店

  孙小淳等专家学者考察南阳区域的圆盘状星象图

  卧龙区谢庄“岩画天文台”

  卧龙区潦河坡乡后庄村和尚坡圆盘状星象图

  鸭河工区皇路店镇柳树沟圆盘状星象图

  鸭河工区皇路店镇孟山村下潘沟组圆盘状星象图

  南召县石门乡黑石寨村黑石寨坡圆盘状星象图

  附图四拓片

  方城县古庄店镇韩岗村一里坡圆盘状星象图

  唐河县祁仪镇板仓村组圆盘状星象图

  □周付祥 墨语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今天在《河南日报》推出第九篇文章,题目是《远古石刻“圆盘状天文星象图”》。

  是的,第九篇了。但,它与前八篇乃至此前研究南阳岩石文(岩画)的所有文章都不同,包括世界岩画主席贝纳里克、印度岩画主席库马尔、中国岩画界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文章。

  为什么?

  因为百多年来大家对岩画没法儿断代,对“天书”没法儿解读,有的也仅仅是一个一个的猜想而已。

  但是,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天文史学家孙小淳先生和他的研究团队来到了南阳,来到了南阳的田间地头,来到了刻凿在巨石上的被老百姓称之曰“大碾盘”的岩石文(岩画)上。他们用先进的仪器、渊博的学识、广大的情怀、敏锐的洞察、综合的研判,给出了答案。

  虽然在断代方面专家们还要再来南阳论证,“但初步推测其形成年代很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结论与南阳黄山考古发现的“泥陶版”的岩石文(见《河南日报》2020年4月15日第13版)惊人的契合。

  当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向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来《关于加强对南阳谢庄等地“天文岩书岩画”等重要天文遗迹现场保护及开展相关研究的函》后,我们反复阅读、品味公函,像豪饮了一大碗赊店老酒一样兴高采烈。

  这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铁证;这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世界遗产;

  这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传承;这是南阳南召猿人小空山智人、夏人一路走过昨天,走向明天的铿锵脚印。

  想起10年前我在编著《方城岩书岩画》一书时做的大胆假设,勇敢判断,“甲骨文是我们的祖先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那么,祖先们还会把文字刻在哪里呢,刻在石头上。”想到此,我脑海中不禁跳出两个成语:日月同辉,石破天惊。

  白振国

  2021年3月8日

  天文学应源自人类文明之原史。

  远古的人类最关注的是大自然中天和地的变化,对自然之威既惊叹又敬畏,逐步开始探索天地运行的奥秘。日积月累,就发现天体的变化影响大地的风雨冷暖四季的变化,这些变化又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以及渔猎农耕。掌握了制定时间、方位、季节的知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生存的需求。

  因此,发现和研究远古人类的观天遗迹,是寻找中华文明源头的一条便捷通道。

  南阳盆地的浅山丘陵区域,不仅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远古太极图、太极龙、石雕蚕、生殖崇拜、王宫、会盟碑、合釜台、凹穴文字等文化遗存遗迹,更是发现了远古时期的日晷、天文台。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带领专家团队于11月、12月,先后两次对南阳岩石文(岩画)中的“圆盘状天文星象图”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经过实地观察和测量后认定:该类遗迹应为古代天文星象图,尤其是谢庄岩画遗迹中的天文学内容丰富,是具有定季节和时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论意义的天文星象图。其年代虽尚难确定,但初步推测其形成年代很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学术意义重大……

  截至目前,已发现这类“圆盘状天文星象图”20多处。

  一、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团队两到南阳确定“岩画天文台”

  2020年11月7日,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团队,对卧龙区谢庄乡的一处圆盘状岩石文(岩画)进行实地考察(图一)。这处岩石文磨刻在一块稍有坡度的岩石上,南北长约29米,东西宽约27米。最显著的地方是位于北端的圆盘状磨刻图案,由内外圆组成,内圆面稍高,形成内外圈之间的凹穴圆环。经测量:圆盘的内圆直径为1.7米,外圆直径为2.6米,圆盘面东高西低,坡度角为12度,圆盘中心有明显的圆点,内圆上有一明显凿刻的缺口。孙小淳现场取一树枝立在圆盘中间,解释其测时的功能:根据一天中立杆的影子投在圆环上的位置,即可测定时刻,因此他推测这是远古先人测日影定时的“日晷”(图二)。

  孙小淳对圆盘外东侧东南和东北方位约2米处的“旦”形和“月”形图案,作了角度估算,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东经112度,北纬33度)推测,认为很可能是冬至、夏至的日出方位,因此该日晷又具有测量日出方位以定节气的功能。岩石上还刻有一些成组的凹穴,构成星象图,其中可以辨认出“北斗”等星象。根据这些初步的观察与分析,孙小淳认为这处岩画具有明显的天文观测功能,兼具天文宇宙图的性质,初步推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

  2020年12月21日,冬至,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杨益民、宋国定,副教授罗武干、张明悟,科研助理周丽晓博士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永恒、副研究员黎耕、高级工程师何勃亮,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等天文学史、天文学、考古、岩画等多领域专家学者一同来到南阳,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古天文遗址学术考察。第一站卧龙区谢庄“岩画天文台”。经专家们现场精细测量,再次认定是“远古时期的日晷”。岩画上的星星点点,跟天文有什么样的具体联系?会不会是古人的某种祭祀活动?或是进行一些仪式,刻画一些星图?为什么会分布那么广泛?为什么相隔十公里左右,就会有这类或大或小的人工磨刻圆盘状类型岩石文(岩画)?专家学者一行又对分布范围广、数量大、类型齐全、自成体系的南阳凹穴岩画进行了多地实勘,鸭河工区皇路店镇、唐河县祁仪镇罗庄村、方城县古庄店镇等地一路考察,科学求证、探索与研究,专家学者们最终一致认为“如果经考证谢庄远古时期的圆盘状星象图、天文台为新石器时期,那将是重大发现,或将为文明探源提供天文学答案……”

  2020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史前考古与科技文明南阳研究中心”成立,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旨在通过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在科技考古与古代科技史研究领域的优势,深度挖掘南阳盆地史前考古与文物价值,探索古代科技文明之源,在开展考古学与天文学等学科交叉的新模式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无疑,这是一件盛事,探寻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将开启新的征程。

  2021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致函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认为该类遗迹应为古代天文星象图,尤其是谢庄岩画遗迹中的天文学内容丰富,是具有定季节和时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论意义的天文星象图。初步推测其形成年代很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学术意义重大……同时建议,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努力探索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和保护手段,制定预防性保护措施,切实加强天文岩画的保护力度,使得南阳丰富的天文考古资源在中国上古科技文明及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南阳发现大量与孙小淳团队的发现特征相符之“远古圆盘状天文星象图”

  孙小淳团队的认定,极大鼓舞和推动了南阳岩石文的发现和研究。近期以白振国为首的研究团队在对南阳岩石文的探寻中,又陆续发现20多处圆盘状星象图——

  南阳市卧龙区谢庄乡田营村田营组一处、南阳市卧龙区安皋镇太清观村太清观后边一处、南阳市卧龙区潦河坡乡后庄村和尚坡一处(图三)、南阳市鸭河工区皇路店镇柳树沟相连三处(图四)、南阳市鸭河工区皇路店镇孟山村下潘沟组一处(图五)和上潘沟一处、南阳市鸭河工区皇路店镇大新庄村小新庄组一处、南阳市鸭河工区皇路店镇高嘴坡村一处、南阳市南召县石门乡黑石寨村黑石寨坡一处(图六)、南阳市南召县小店乡关庄村庄南坡大龄坪两处、南阳市方城县清河镇杨庄村观音台组一处、南阳市方城县清河镇霍口村后崔庄组一处、南阳市方城县古庄店镇库庄村老鸹石沟东岗一处、南阳市方城县清河镇小谷庄村张庄村西边一处、南阳市方城县清河镇杨庄村观音台一处、南阳市方城县清河镇小谷庄村庄一处、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代岗村张庙组灵山一处、南阳市方城县古庄店镇韩岗村一里坡一处(图七)、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板仓村组小山200米相连两处(图八)、南阳市唐河县马振扶关地村罗湾组两处。

  这些圆盘状天文星象图,有其共同的图案特征。

  第一,这些图案均出现于浅山丘陵,在一块巨石的平面上或斜面上,由人工磨刻而成。

  第二,磨刻的图案呈圆形,有单圆形,双圆形,或者三个圆盘相套。有的三个盘用磨刻阴线区分,有的磨刻成高低三个凸面显示,外盘最大,中盘次之,最中间的小盘凸出。

  第三,盘的正中间有一深的凹穴。凹穴呈圆形、扁圆形、方形或“钺”形,最深50厘米,最浅也有10厘米。另外还有圆盘中间没有凹穴的。

  第四,多个圆盘磨刻有缺口或多个缺口,指向方位各有不同。

  第五,凡有圆盘存在的地方,均有远古时期的石刻文化伴生。如有成排的或一组一组各种石刻符号出现。

  第六,圆盘最大的直径7米,最小的1.8米,2-3米居多。

  所发现的“圆盘状天文星象图”尽管直径大小不一,但其功能应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测量太阳、月亮、星星的变化规律来定时、定日、定季节。但所表示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鉴于圆盘状天文星象图数量多,这里不一一细述,仅对内容最为丰富的南召县皇路店镇柳树沟蒸馍石一处的圆盘状天文星象图作一介绍。

  柳树沟圆盘状天文星象图处在海拔177米,东经112°36′16″,北纬33°14′52″的地方。

  这个圆盘状天文星象图直径2.6米,依斜坡地形打磨掉30厘米至40厘米的岩石,圆盘边缘低于周边5厘米至15厘米,目前看虽不平整但刻磨光滑。靠近圆盘外壁周围刻有四组凹穴组成的图案,分布于东北、东方、西南、西北四个方位。圆盘的西南方还有两组双排磨刻的六联穴图案,西北方有一组双排磨刻的五联穴和双排十一联凹穴,圆盘偏南部有两条近平行的相距41厘米,打磨的浅沟横贯东西端壁,一条向西延伸,其间有大小不等的凹穴。大盘外东侧有一组磨刻的双排七联凹穴和数个凹穴图案,大盘外南部有数组磨刻的符号图案,自左向右排列。

  星象盘的外壁,推测是象征黄道,即太阳运行的轨道,它是古人最易发现最明显的天体运行轨迹。

  四个方位接近外壁的四组凹穴代表四象,四象是在黄道附近与太阳一起运行的四组恒星天体,后人称为苍龙、白虎、朱雀、玄武,每象有七宿共二十八宿,是古人观天象得到的完善的时空观,能够较准确定时节、定方位。古人开始对星象的观测,应是依太阳、月亮、北极星、北斗七星、大火星、参星、二十八宿等次序。特别对天上亮度高的如大火星、昴星、北极星、北斗七星等星观测较为准确,这幅圆盘状天文星象图均有所显示。

  圆盘西侧一组五联凹穴及二组六联凹穴,是中原岩石文最常见的图案。星象盘应系记录特殊重要事件,如大盘是记录某一年夏至的天象图,或多部落共推的新王上位时,部落认为吉祥的天象图。据此推测双排六联穴是古代农耕社会的“图式历法”,每个凹穴代表一个节气点。

  圆盘中间偏南两条平行的磨刻浅沟横贯圆盘,应是代表天上的银河。

  圆盘中心的那个凹穴虽不是圆的正中心,但它与盘外正南的刻画纵线在一条直线上,是该盘的正南正北向,推测此盘是某一年夏至的天象图,中心凹穴应代表北极星。其东南数个凹穴应代表北斗七星,这种标示方法同汉代的二十八宿图的中间也是北极星和北斗七星高度一致。北极星与黄道中心点形成一个中轴,北斗七星带领二十八宿及其他众星围绕北极星运转,周而复始运转的状态就是古人所谓的“天”,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大盘沿顺时针运转,与古人“天”的概念是一致的。

  三、南阳区域遗存大批“远古圆盘状天文星象图”原因探析

  近年来,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白振国等一批地方学者跋涉在南阳的山水和荆棘中,走进荒山野岭,穿越草木与风声,一次次凝神注视那些远古的凹穴、刻符、形象图、生殖巨石、巨石遗迹等不同形态的岩画,一遍遍感受远古祖先超群的智慧和文明的先声,一遍遍聆听远古祖先无声胜有声的话语和声音……发现一处处“岩石文”并精心拓制,忘我地投身到文明探源的考察、研究、论证、发掘、宣传中去。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地名地望、方言俚语、风俗习惯、文献记载、天文星象、考古发掘中综合研判,认定认证,取得了累累硕果,至今,已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刊发《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系列文章。分别以《“南阳‘岩石文’(岩画)中发现‘太极龙’”》《南阳石刻的远古太极图》《南阳发现远古石刻的“王宫”》《南阳远古石刻的生殖图腾》《南阳发现远古石刻的“图”“书”》《远古石刻的“三皇”》《远古石刻的炎帝黄帝“会盟碑”“盟誓台”》为题,发表多篇研究、释读性文章,研究和破解这些可能承载汉字起源的历史信息神秘刻符,试图窥视古代人类劳动方式、经济活动、社会实践、审美倾向、哲学思想、原始思维和自然环境等,解读着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的疑问,为中华文明起源探索开辟新的路径,提供实物例证,从而解开中原文明起源发展的奥秘……这次中国科学院大学认定的日晷(岩画天文台)及其上面的天文星象图,是岩石文(岩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昭示着南阳古人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断前行,不断开启着人类历史的文明旅程。

  南阳发现的古天文台,之所以数量大、分布广、内容丰富,是有多层原因的。

  其一,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南阳就是人类的主要活动区域,人类活动留下了大量的遗址和遗存。从遗址考古上看,南阳不仅发现有50万年前的南召猿人,还有1.5万年前的南召小空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南阳理工学院孙保瑞教授收藏一批打制石器,尤其在南召小空山遗址周围捡到的“阿舍利石斧”,是旧石器的标志性工具,证明了在旧石器时代南阳人类文明已走在同时代的前列。

  南阳区域已发现的黄山遗址、方城大张庄遗址都有8000年前裴里岗文化层;黄山遗址发掘出7000年前的独玉加工作坊,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玉作坊;邓州八里岗,有仰韶文化层和屈家岭文化层多层相互叠压分布,说明中原的仰韶文化与南方的屈家岭文化两大不同文化部落在南阳发生交流融合。

  4000年前的人类遗址遍布南阳。正在挖掘的黄山遗址已发掘出的史前遗址文化层清晰,深度6米之多。从裴里岗文化、仰韶早中晚期、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到4000年左右二里头夏文化连绵不断。

  南阳古代封国林立。尧的儿子丹朱被封在淅川的丹水,四岳之一的吕氏封于卧龙区的吕国,仲康之子封于邓地,夏时少康王的次子曲列封于方城八里桥的缯国……

  从以上简单罗列可以看出,从50万年前南召猿人到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原史,南阳一直是人类活动的宜居地。

  其二,南阳居中国南北分界、东西交界之地,是东西、南北交汇的地理枢纽位置。南阳的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开阔、直达荆襄,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四季分明,藏风纳气,是古人天文观测的理想地。

  南阳是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远古时期,人类随气候环境的变化而迁徙,气候变暖往北部迁,气候变冷向南迁徙,南阳盆地就成了南北部落迁徙的必经地、宜居地。北方粟黍和南方的水稻均能在南阳种植。远古平原还是泥泽国时南阳盆地同时有丘陵和大量的浅山高地。这样的地理地貌成为部落族群栖息的最佳场所,也成为东西部落迁徙的理想之地。

  天文历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上古时代王权的合理合法性的最重要基础。《太乙金镜式经》:“昔燧人氏仰视斗极而定方名,东西南北也。”燧人氏不仅是当时部落的大首领,也被后人尊为三皇之一。他依靠观测北斗星辨东南西北,并制立原始历法,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大步,标志着观天定历走进人类的生活。

  北极星和北斗七星,中原地区的古人常年都可以观测到其活动轨迹,斗柄运行轨迹可以对应方位及四时,但一年的天数只是大概,方位和四时不准确,必须引入其他恒星作为观察对象。二十八宿中亮度最高、最便于观察的是大火星(心星2)。对它的观测所制定的历法,也就是历史上的大火历。随着农业发展,人们对时间的准确度要求更高,为了更准确观测天象,就需引入测量星座的稳定坐标系统,最易想到且最方便的就是以地平面作为坐标系,以每次日出或者日没入地平面的周期为依据而制定历法,观测每天太阳刚要升出时恰好位于地平面之上刚刚出现的恒星,并观测每天太阳落入地平面后在同一方向跟随太阳落入地平面的恒星,利用地平面为坐标系观测日出、日没位于黄道附近的恒星活动规律。因日出或日落在地平面以下,仍有晨光或余晖,对恒星的亮度要求很高,大火星是二十八宿中最亮的恒星,对大火星的观测,从而认识苍龙系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通过参星的观测进而对白虎象系的奎、娄、胃、昴、毕、参、觜七宿的规律认识,逐渐掌握四象二十八宿的规律。

  其三,南阳在远古农耕时期就是农业发达地区。从而发明和推动圆盘状星象图的大量使用。

  南阳至今是河南省的粮食主产区。这里青山碧水环抱、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南来的干热风被南边的大洪山、武当山、荆山阻隔,进入南阳盆地变为春潮带水。北来的寒流和沙尘被北边的伏牛山阻隔成为强弩之末,进入南阳盆地成为惠风和畅。温润宜人这种天然条件正是古人生存的最佳之地。

  农耕生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远古人类从渔猎、采集走向从农耕为主的原始农业社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时间,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古人对时间的确立唯一途径只能从天上寻找。农耕文明只能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产生,需要掌握“年”这个周期,因要春播、夏耕、秋收、冬储,农事活动要和季节变化相互配合,而季节变化就是一年。播种的时间窗口最短只有几天,种早、种晚都面临减产或绝收。所以,古人必须面对苍茫天际观日月星辰斗转星移,探寻天体的运行规律,以此指导部落民众播种、收获。可见南阳大量圆盘状星象图的出现于农耕生产是相关联的。

  其四,南阳发现5000年前的很多文化遗存以及黄山遗址挖掘出5000年前的“王”墓。“王”出于政治需要,最关注奇异天象的发生。如日食的发生象征着吉凶和危机,月食的发生警示着诸侯或大臣的过失等。一旦奇异天象出现,“王”就要根据星象并结合时势做出决断或处理军国大事,并采取措施整治社会问题,甚至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敬天法祖。因而天象的观测不单是记时、记月、记年的问题,还有通过天象观察了解皇天对人间事物是否惩罚的大事。这样,也促使“王”要建立多个古天文台用于观察星象。这也是圆盘状星象图在南阳区域密集遗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南阳发现“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对中华文明探源之重大价值

  其一,通过解读岩石文(岩画),从中窥见古代人类的原始思维和社会实践,再现远古先人们渔猎到农耕社会的场景。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曾说过,“(岩画)中很可能蕴含着古代天文历法的丰富内涵,还可能承载汉字起源的历史信息,研究和破解这些神秘刻符将具有划时代意义”。南阳区域发现的岩石文(岩画)是世界级的,所有岩石文都具有清晰统一的脉络传承,每个区域皆有主题。每一处遗迹都是上古人类在此耕耘播种、繁衍生息的真实例证,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精神世界。它像一个观测古代人类智慧技能和生存方式的万花筒,从中可以窥见古代人类的工作劳动方式、经济活动、社会实践、审美倾向、哲学思想、原始思维和自然环境。

  其二,通过进一步对圆盘状星象图的解读和认识,让我们了解远古时期很多天文星象变化,通过现在的天文计算,从而测定岩石文(岩画)大量遗存、遗址的断代和时间问题,为远古时期的很多未解之谜找到答案。

  世界岩画委员会执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汤惠生在《在南阳岩画中探寻华夏文明传奇》中说:“谈到中原岩画,我首先想到的是黄帝时期的华夏文明。黄帝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他领导下的文明社会留下了哪些遗存?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尚不能给予解答。中原凹穴岩画是不是黄帝时期留下的文化记忆?如果能通过年代断定证明中原岩画创作于5000年前,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发现的岩画群,体量巨大、内容丰富,而且分布集中与密集都前所未有,是世界级的。通过南阳地区的岩画考察,或许将为我们解读史前文明提供实物例证,解决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的疑问,解开中原文明起源发展的奥秘。”他还认为“中原岩画与华夏文明起源有关,应该是史前文字时期的产物”。

  其三,南阳区域发现的远古圆盘状的星象图充分证明中国古历法均最早诞生在南阳。

  远古先人在农耕社会的实践中,用聪明智慧掌握了太阳、月亮、星系的运动变化周期,发明了用日晷测影法来测定时间及季节变化。掌握了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变化。目前已经发现南阳二十多处的圆盘状星象图是远古时期先人们测时、定季、用于农耕生产和日常劳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晷测影是用直立的杆子,通过观察期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判断节气的变化。如: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角度最大,杆子的影子最短,这一天定位夏至;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杆子的影子最长,这一天就定位冬至。而春分秋分的杆的影子长短相同,都是夏至、冬至影子长度之和的二分之一。在确立“两分”“两至”的基础上,又清晰的形成四季。随着农耕社会逐步发达,人们观察天象更为精确。

  在解读岩石文(岩画)当中,大量圆盘状星象图的发现,充分证明,一年四季的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每年十二个月份的界定、每天十二个时辰认定,均诞生在南阳的远古农耕时期。

  其四,圆盘状星象图的密布,从一个侧面证明南阳是当时王居住之处,是文明源头之地,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地上,大量岩石文(岩画)遗存;地下,南阳黄山发掘出土仰韶时期的玉作坊和5000年前的几座大王墓可以分析认为,南阳是三皇时期天下最高王的活动地带、王都之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聚集和繁盛之地。

  上古时代王权重要的基础是观天授时,教化百姓,观天制定历法权掌握在帝王手中或直系血缘儿孙手中。《尚书·尧典》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尧典不长,但大部分叙述尧派大臣到四方观天授时,说明观天授时是“帝”“王”直接主宰的大事。

  《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意思是:舜,天文历法你一定要亲自操作实践,把测日影的表控制在手中,掌握中正治理天下。这些典籍也告诉我们,当时只有王掌握观天授时,并把观天授时当成统治天下的一种有效办法。

  在远古时代,测量日影是一项严肃、神秘、神圣的工作,是由部落首领或王亲自掌控,要么与自己有直系血缘的贵族成员去掌控。它的程序步骤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日晷中间所立木杆上面还要刻上文字符号以示王权。把特殊事件的天象刻到星象盘上,定期由王召集各部落祭祀上天,并对臣民授时和教化。

  观天授时是古代王权直接掌握的,而南阳浅山丘陵所发现的20多处远古圆盘状天文星象图,应是一种国家行为,非一帮一族之力能完成。而圆盘状星象图存在的地方,均与大量磨刻的凹穴为伍,与其他远古文明遗存相邻。特别是南召县石门乡黑石寨村的凸形三个圆盘,与巨石磨刻的王宫(石室石屋),只有几百米距离。王宫的门前有巨大的“钺”形石刻图案,表示“王”所居住。而黑石寨凸形圆盘正中所磨刻的大凹穴,外形呈“钺”形(见图六),告诉人们这个圆盘的天文台正是“王”要亲自操作使用的。岩石文系列解读中其他文明遗存现象证明天下“王”所活动在南阳,黄帝炎帝会盟在南阳,合釜“玉钺”之处在南阳。而大量远古石刻的圆盘状星象图的发现,是人类没有文字之前,掌握天文、阴阳理论、天人合一思想文化的最大载体,是凝固在石头上的远古天文史、文明史。正如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原会长宋镇豪在南阳考察岩石文时题写的“中国南阳,文明先声”“南阳原史,文明之光”;更验证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学部委员王巍“文明在宛”的科学研判。

相关热词搜索:岩画 石刻

上一篇:省外名校纷纷“牵手”河南 豫揽名校 未来可有更多期待?
下一篇:三星堆“鸮”形饰物与中原商文化有啥关联

本期封面

  • 第一期《河南人》期刊杂志

    谁说我把故乡遗忘,梦中我又回到故乡。潺潺的小河,秀美的村庄,还有那棵挺拔的白杨……窗外...

  • 河南美景

    栏目推荐

    老子照片
    design by Createe Copyright@20015 河南人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2021008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