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南人杂志官方网站
滚动资讯:
首页 > 书画名家 > 正文

书画名家

八旬书画家捐出几十幅名家书画 曾推动建成河南首家公立美术馆

2018-05-29 18:14:22   来源:大河网    点击:

申海涵作品 受访者供图

申海涵在创作 受访者供图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王梅竹

  核心提示|最近的一场书画捐赠,让已是耄耋之年的书画家申海涵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为了让青少年欣赏、传承中国书画艺术,81岁高龄的书画家申海涵向唐河县无偿捐赠了80幅书画作品,其中不乏杨仁恺、康师尧、胡公石、陈天然、孙其峰、娄师白、孙克纲、张海等著名书画家的作品,让唐河县从此有了专门的艺术馆。

  在书画界,能珍藏几幅大家名人字画是一件幸事,藏家多惜爱有加,秘不示人。这位老人为何如此“大手笔”?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经采访发现,这位为人低调的书画家原来是河南书画界受人敬重的前辈——他师从林国选,曾得到李苦禅、孙其峰、卢光照等大艺术家指导,书画造诣很高;他还是郑州文艺事业发展的幕后功臣,早年举办学习班和青少年书法大赛,培养出多位著名书法家,全省第一家公立美术馆郑州美术馆便是经申老先生之手创办的。

  书画兼修,曾受教于多位大艺术家

  一张大案桌置于成摞宣纸中间,桌面一侧摆放着笔头粗细大小各异的数十支毛笔,墙上挂满的书法字画稍显泛黄,已经有不少年头。申海涵老人铺平纸张,提笔泼墨,流畅苍劲的线条很快生出一幅浑厚圆润、刚柔相济的书法作品。从艺近60年,创作依然是他最幸福的时光,“从提笔的那一刻开始,便已经忘掉了纸外的喧闹”。

  这间书画创作室名曰“耕读斋”,出生于唐河县桐河乡南小陈庄一个书香家庭的申海涵,始终对老家门头悬挂着的“耕读传家”匾额印象深刻,“劳动和读书是两件不能忘却的事情”。

  自小受家藏书画熏陶,他从六岁起就开始练字学画。他童年的最大乐趣是养鸟,父母曾为他起名“其鹏”,寓意大鹏展翅。没想到童年的爱好,成为申海涵后来在书画领域的专长,他擅长花鸟画及行草书,尤擅画荷花和松鹰。

  申海涵早年随擅魏碑和花鸟画的著名书画家林国选先生学习书画,二者双修,并在上世纪80年代名噪省城。后遍访全国名家,先后受教于李苦禅、孙其峰、卢光照、董寿平等多位大艺术家。以画鹰为例,初学时,申海涵会把平常所见到鹰的姿态用画笔表现出来。后来,到李苦禅、孙其峰先生家求教时,常赶上他们作画,也会聆听他们的画理和经验,“两位先生‘画鹰要以意为之,不可固守前人’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潜心临摹和创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学习先辈大师的同时,申海涵坚持走出画室,“以自然为师,以造化融我心,变他法为我法”。他外出拍照、写生,甚至养鹰以广泛收集创作素材,不断使画鹰从形似向神似转化。他以线勾嘴爪,大笔写翱毛,造苍凉孤傲之势,使人体会到雄鹰的精神气质。孙其峰先生为他题跋云:“海涵同志画鹰气势雄浑、笔墨苍劲,能自具一格,尤为可贵。”而画荷用笔常以线勾之,叶以大笔泼墨成之,取清瘦挺拔之姿。正如卢光照先生题曰:“胆大心细方能出佳作,海涵先生能之。”记者来访时,刚入家门,大叶莲蓬和雄鹰标本便映入眼帘。

  推动建成全省第一家公立美术馆

  在郑州高新区瑞达路上,坐落着郑州美术馆,至今已走过近26个春秋,成为郑州文化地标之一。曾任馆长的申海涵退休多年,还会偶尔回去看看,面对他选栽的花木凌霄、紫藤、葡萄等开花结果,内心欣慰又感慨。

  将荏苒时光倒回到20世纪80年代初,申海涵在郑州市自来水公司当一名电工,但由于热衷书画,被调入郑州市群众艺术馆美术部,负责当时六区六县群众文化组织、辅导以及书画作者的培养提高等工作。回顾彼时的工作,总能看到“首次”“首届”这些具有开创性的字眼。

  当时河南新时期的书法刚刚萌芽,申海涵便在郑州市开设了青少年书法学习班和举办郑州市青少年书法大赛,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书法的兴趣。如果和现在四五十岁的老郑州书法爱好者交流,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过学习班和比赛的影响,其中的部分优秀者也已成长为著名的书法家,如宋华平、云平、李强、毛鸿雁、毛国兴、许雄志等。

  接着,申海涵又连续谋划举办了郑州市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览、郑州市首届花鸟画展。为给广大求知青年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深造机会,他通过走访学习发达地区的办学经验,创办郑州美术学院。1985年以前,全省没有一家专业画院,申海涵受命协助组建郑州画院,自此河南省书画院等一批专业书画院纷纷涌现。

  回忆主持郑州画院工作之初的情景,申海涵说:“当时可以用农村的话说‘地无一垄,瓦无一片’,借占的是市群艺馆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在这种状况下,他与当时的领导班子一起到处奔走呼吁,最终得到有关领导支持,在郑州市建造了全省第一家公立美术馆。美术馆所举办的“吴昌硕精品展”、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等画展,时隔多少年之后,还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健强说:“他是我们省的书画前辈,我们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二十几岁在郑州,就知道申海涵先生的书法、绘画都很有影响。也可以说对我们年轻的艺术家都有很深的影响。”

  传承传播书画艺术,不惜捐赠名人字画

  5月20日,百余位书画爱好者齐聚唐河县图书馆,见证了申海涵书画捐赠暨申海涵书画艺术馆的开馆仪式。展出的80幅书画作品,其中60幅为申海涵40岁后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20幅是他惜爱并珍藏多年的名人字画,囊括了杨仁恺、孙其峰、娄师白、张海、陈天然、孙克纲、马国强等著名书画家的作品。

  现场,一位书画家赞叹道:“可以说每一幅都价值不菲,这样的捐赠并不多见,无偿贡献给社会,难能可贵。”谈及捐赠初衷,申海涵说:“这个艺术馆的设立,特别是对青少年有一个欣赏、学习、借鉴、传承的作用。没有别的啥考虑,只是尽我自己的最大力量,来回报家乡对我这几十年的培养。”

  也正是在这次捐赠中,书画圈的同仁才得知了另外几件申海涵很少向外人道的善事。每年仅回一两次老家的申海涵,注意到家乡的村路泥泞,逢雨天无处下脚,便在7年前捐资17万元为家乡桐四村小陈庄自然村修建水泥道路960余米,桥涵3座。之后他又捐资4万元为家乡村庄安装太阳能路灯10余盏。申海涵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为桐河乡中心小学捐赠字画、书屋、善款共计30余万元。在一次和晚辈孩童闲聊时,得知许多学生一直没有统一的校服,便联系郑州的服装厂,为学校全体师生制作了统一的校服。

  两年前,申海涵挥毫写就一幅书法“受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携子孙专程回乡到一户普通人家登门致谢,了却了一桩多年的心事。原来,他1958年考入郑州煤校时,由于家庭成分原因,老家迟迟不给办粮食迁证,他只能挨饿少吃,借饭票度日,直到一年多之后,“粮迁证”突然从老家寄来,方解了燃眉之急。年老回忆往事,他多方托人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位已故的热心办证人,到坟前祭拜。

  默默无闻,专注创作

  在上述捐赠的书画作品中,其中一幅摘自老子《道德经》的“和光同尘”是申海涵对自己书画艺术态度的总结,意为不露锋芒,与世无争。如今的书画落款,他以“八十叟”自称。选择以“默石”为字,一是中国水墨画离不开画山石,二是表达自己“默默无闻,专注创作”的心声。

  这种低调的作风,让与其相处数十年的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副主席云平印象深刻:“先生当年曾任郑州画院院长、郑州美术馆馆长,却从来没有利用这一职务为自己谋取过什么荣誉和私利,作为知名画家,却没有办过一次自己的个人展览。这种职业操守,每每让我回想起来,多日不能平静。先生淡泊名利,凡事不与人争的修为,一直是我心中的楷模。”

  其实,这样的艺品是申海涵对老一辈书画大家的继承。“年轻时,我登门求教名家大师,不仅从他们那里学到了技法笔墨,更重要的是领略了先生们高尚的人品和对艺术不懈地追求的精神。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大家,老师们对年轻人非常尊重,会事无巨细地教授。”初学时,申海涵经常骑车从西郊到大同路的唐玉润先生家中看他写字作画,直到深夜,“唐先生很耐心,不怕看,欢迎学”。

  临摹名人字帖,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轻而易举,但对申海涵他们一辈人来说,却往往是一帖难求。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年轻人进步很快,申海涵提到晚辈革新的书画作品,从不吝赞美,常将“年轻人写得好”挂在嘴边。但注意到一些急于宣传展示、拿作品获利的浮躁苗头,他会叮嘱来访的青年书画爱好者:“要多一份专注。”

  申海涵的书画重传统,以书入画,秉承中国书画同源的传统,但也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我的画属于传统创新一路,吸取着前人营养和当代精华。我努力突破传统,进行笔墨的现代转换,包括构图取势、画面选景和意境创造。”申海涵表示,清初画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不同时代的人们审美爱好不同,只有创造出属于时代的笔墨才是真正领会了书画的规律和真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张心启楷书书法字库系列丛书座谈会在北京湖广会馆开展
下一篇:笔力千钧 十年一剑:李放书法作品展亮相省美术馆

本期封面

  • 第一期《河南人》期刊杂志

    谁说我把故乡遗忘,梦中我又回到故乡。潺潺的小河,秀美的村庄,还有那棵挺拔的白杨……窗外...

  • 河南美景

    栏目推荐

      特立独行、美妙绝伦漆鸟篆——访河

      日期:1970-01-01

      当今中国的书法体系中,没有鸟虫篆、古鸟篆这一门类,甚至连专业...

      日期:1970-01-01

      日期:1970-01-01

      日期:1970-01-01

      日期:1970-01-01

    老子照片
    design by Createe Copyright@20015 河南人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2021008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