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南人杂志官方网站
滚动资讯:
首页 > 中原文化 > 正文

中原文化

开封有个千年古吹台 李白杜甫高适曾相聚于此酣饮唱和

2018-05-25 16:48:51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

  □冬夏

  古吹台之名,被禹王台遮掩了。

  开封东南隅,繁塔对面,有禹王台公园,园内有一高台,相传春秋时晋国大音乐家师旷在此鼓琴吹奏,后人称古吹台。吹台最初为土台,明初,为纪念大禹治水,土台上增建禹王庙,古吹台改称禹王台。

  相关资料记载,古吹台原本较高,明朝还有10米高,周长达百米。后因黄河泛滥,泥沙淤积,现古吹台仅高出地面约7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今开封城,地下摞着6座古城池,其中三座是国都,包括曾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华城市的北宋东京城。宋文化、明清文化、宫廷文化、府衙文化、忠烈文化、宗教文化,乃至饮食文化,等等,交相辉映,开封,堪称多元文化会集地。“它(开封)光怪陆离,奇异多姿,举步图籍中,开目古今间,让你目不暇接。”宋史专家程民生说。

  古吹台,像开封的“具体而微者”。它的身上,重叠着高台文化、音乐文化、诗人文化、治水文化,等等,或有人讥为驳杂,但驳杂常会生成更有生机和活力的美。

  古吹台上,来过众多历史名人,司马相如、阮籍、李白、杜甫、高适、岑参、李梦阳、何景明、康有为……来此名人中最早者,当数师旷,他是有史可查的中国最早的音乐大师,古吹台是为他所筑。后世名人来此,大多借着凭吊他而“浇自己块垒”。

  往来名人中名头最响者,当数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吹台会,“胜却人间无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事件。当是时也,三人在吹台上酣饮,指画山川,慷慨过往。人望台上,见风云万里,桑柘纷落如雨,秋阳涂抹,雁鹜嘹唳相呼,三人身影来往游动,鬼神莫测。酒酣耳热之际,三人诗兴大发,名作由此而生。

  ◎高台上曾奏《阳春》《白雪》

  古吹台幽静。初夏,翠柏用厚实的浓绿,环抱了高台。

  若从空中俯瞰,古吹台呈椭圆形,周围地形是按龟、蛇形态构筑,吹台像龟体,周围是一环形水渠,却无水。渠上有多座小桥,像龟首、龟脚等。台西北还有一蜿蜒的土山,叫蛇山。

  台子原是夯土土台,后世用窄窄的小灰砖铺砌了表面。还有部分台体,以大块石头用水泥勾缝铺砌。于是,土台变成了砖石台。

  古人喜筑土台,河南有多处。仅汉代梁园,就有“七台”。外省,西安有灵台,安徽有章华台,苏州有姑苏台等。这些夯土高台,多建于商周、春秋之时。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说:“当时盛行游猎之风,故喜园囿。其中最常见之建筑物厥为台。台多方形,以土筑垒,其上或有亭榭之类,可以登高远眺。”

  古吹台,最早是谁所建?

  “大体有三说,一说师旷筑,一说梁惠王筑,一说梁孝王筑。后两说影响更大。”音乐史专家赵为民分析。

  宋明之时,世人多称吹台为汉代梁孝王所筑(或增筑)。他建梁园,其中就有“七台八景”。

  战国时魏国(又名梁国)梁惠王筑,似乎更有道理。宋初梅尧臣有诗说:“在昔梁惠王,筑台聚歌吹。笙箫无复闻,黄土化珠翠……”赵为民支持此说,他认为魏继晋立国,师旷又是晋国的先辈大贤,梁惠王本身又倡导礼乐,“作为魏国国君的梁惠王,为利用礼乐治国安邦,炫耀国史,把师旷和仓颉相提并列,为之筑吹台,以示纪念,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赵为民分析。

  无论是战国所建还是汉代所建,当年建筑已荡然无存,今时古吹台上主体建筑叫禹王庙,是明朝始建清代复建。这是古吹台“治水文化”的物质载体。禹王庙正殿西院还有水德祠,供奉了37位历代治水名人。

  古吹台上治水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除了禹王庙、水德祠外,还有御书楼上康熙亲书“功存河洛”的匾额。天下禹王庙很多,独开封禹王庙得到了康熙御笔。

  禹王台之名盖过古吹台,当是始于明清,延及当下。世人只知禹王,很难想到师旷。今时古吹台上,禹王有大殿,有高大塑像,有香火供奉。

  师旷,古吹台上有他两尊塑像,一尊是师旷很接地气地坐花坛中鼓琴,一尊,师旷蜗居一小屋内,仍是弹琴的坐像。

  古人浪漫,筑台聚歌吹。古吹台上,写下第一笔浪漫故事的,是师旷。师旷是晋国的掌乐大师(春秋宫廷乐工的最高职别)。他名旷,字子野,师是古代职位,最有成就的音乐家名字前常冠以“师”字。他是山西洪洞人,天生目盲,常自称“瞑臣”“盲臣”。《周书》记载他擅鼓琴,也会鼓瑟。

  《淮南子·厚道》载,“师旷之聪,合八方之调”。司马迁记述他抚琴能令仙鹤“延颈而鸣,舒翼而舞”。他创造了五音六律,对音乐审美思想有独特理解。他晚年写下“宝符百卷”,几乎都失传了。

  他的独特性,还在于他“以乐谏君”。他最早提出“君轻民重”,主张“君必惠民”。他曾以“惟仁义为本”谏晋悼公,晋悼公也能听进去。后来,晋平公主政,眼馋楚灵王造章华台,也大兴土木。相传,师旷力劝无果,以琴击额,死在晋宫大殿之内。

  师旷是晋国人,为啥跑到卫国边界小城市——仪邑(开封古称)一土台上来操琴呢?

  开封人相传,是因为卫国有音乐大师高扬。开封人还相传,著名的古琴曲《阳春》《白雪》都是师旷在古吹台完成的。好心的开封人,还给师旷编了段爱情故事,说他爱高扬之女,后来遂了姻缘,成为开封的女婿。

  古吹台,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音乐遗迹之一,地位重要。后世名人登台,都要怀怀师旷的旧,诵诵师旷的名。

  诵他,不仅因他是“乐圣”,“他还是始终关注民生的贤哲,是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艺术家,这在两千多年前,是相当难得的。”学者于莉莉分析。

  ◎三诗人登台酣饮唱和

  古吹台二进院,禹王庙东偏院是三贤祠。一个小院子,一庭竹影,倒还清幽。三间正房,是明代正德年间按察御史毛伯温所建。殿内塑唐代三诗人立像,李白狂放、杜甫凄苦、高适威武,符合大众印象。

  李白一生和河南联系紧密,多次入洛阳。744年初夏,李白从长安“赐金还山”,他从长安抵洛阳。洛阳城内天津桥边的董家酒楼,慕其名改为“谪仙酒楼”。那个夏天,在这座酒楼上,李白和洛阳府尹居上座,陪坐的有河南府郡丞和洛阳城贤达名流等,叨陪末座的,是杜甫。

  当时,李白44岁,杜甫刚满33岁。李杜二人一见倾心,一起漫游。他们从洛阳经洛水至黄河,途经荥阳时,李白写下《登广武山古战场怀古》。他们又乘舟东下,经汴水直达汴州(开封)。二人到了那里,遇到高适。高适和李白岁数相仿,是唐代大诗人中惟一因军功封侯者,但直到50岁以后才混出头。

  三人相遇时,李白名满天下,但政治上遭遇巨大挫折。高适是两次求仕失败,窝在汴州“钗于奁内待时飞”。小兄弟杜甫,无名之辈,雄心勃勃,想西入长安求功名。三人在汴州夷门,寻访侠士侯嬴看门处,李白写名篇《侠客行》,歌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侠义精神。

  三人同登古吹台,酣饮高歌,慷慨怀古,猎猎秋风中,唱响中国文学史上的华彩乐章。

  此事,《新唐书·杜甫传》记载:“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

  杜甫后来在《遣怀》诗中有美好回忆:“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高适在《宋中十首》中也写道:“悠悠一千年,陈迹惟高台。”这里的宋是指宋州,也就是商丘。

  游过开封登过古吹台后,三个人结伴来到商丘,登临梁孝王建的平台、清冷台,在孟渚泽中狩猎,到梁园北边单父台上宴游行乐。打猎完毕,三人煮酒畅饮,抒愁解闷,又相互切磋诗文,既自负其才,又相互欣赏。一路上他们喜形于色,笑声朗朗,通宵忘归。

  三人在两地携手同游,出了一批重要的作品。

  744年,李白写出了气势磅礴的《梁园吟》,高适写了《古大梁行》。杜甫后来有多首诗篇,反复写到这段回忆。

  有人认为《梁园吟》只是写商丘的,不关联开封。但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葛景春认为:“李白的理解里,梁园之大是包括梁、宋两地的。《梁园吟》中李白将战国梁惠王(魏王)的梁苑(包括古吹台)与商丘梁孝王梁园合写,统称‘梁园’,这是诗人的移花接木。”

  热情的开封人,继把师旷变成开封女婿后,把李白也变成了开封女婿。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李白在高适、杜甫怂恿下,在开封娶了宗氏为妻,开始“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生活。

  古吹台三贤聚会四合院内,有一组着彩泥像,就塑了宗氏倾慕李白“千金买壁”终成姻缘的故事。

  ◎太阳月亮碰了头

  李、杜、高三人,“吹台会”“梁宋游”,对于三人之后的人生轨迹,皆有影响。

  对于李杜,这是一次美妙际遇,闻一多称之为“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闻一多感叹:“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梁宋游”后,李杜还同游齐鲁,“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之后,两人终生再未谋面,再无重逢的喜悦。

  两人分手后,杜甫对李白的怀念,贯穿了他的后半生。他共写了十二首怀念李白的诗。直到李白去世前一年即761年,杜甫还写了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相对而言,李白提及杜甫少,情感表达,也没有杜甫那么热烈。有观点称,李杜关系中,杜厚于李,李薄于杜,情感不对等。还有观点认为,两人是互相倾慕,无薄厚之分。还有观点认为两人年龄经历、诗坛地位、生前影响(李白青年成名,杜甫逝后多年才被重视)等都不对等,“互粉”不准确,杜对李仰慕,李对杜赞赏,是更客观的说法。

  事实上,11岁的年龄差,导致两人成长过程有先后。“杜甫用后半生解读李白,更深刻地理解了李白,也深刻剖析着自身,因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杜甫经历了和李白相似的人生后,终于达到了与李白对话的高度,实现了对李白完整而深刻的解读,也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西南大学教授刘明华撰文说。

  再说李白与高适。吹台之会,两人开始订交。晚年,李白因“附逆”李璘入狱,求助于讨逆主帅高适,高适没有援手,盖因涉及政治立场。两人“友尽”。

  事实上,两人岁数相仿,个性趋同,自我人生设计,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心高志大,自负自信,寄希望于君臣遇合,一飞冲天,不愿走一般人走的科举入仕。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的若干突出特征,其人生设计,积极入世和进取,这对于他们的创作,是推动力量。李白直至晚年,政治热情和创作力未衰减。高适不懈努力到50岁以后,一飞冲天。”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铁民认为。

  再讲杜甫和高适。他们的友情持续了终生。

  杜甫在成都时,高适经常给他送钱粮。杜、高分别时,高适难过,写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杜甫回和一首:“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长笛谁能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宋代蜀州地方官甚至建了“尚友阁”,纪念两人的友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50年前受助驻马店一母亲带女儿去谢恩 邻里情深感人
下一篇:寻找爱心的哥

本期封面

  • 第一期《河南人》期刊杂志

    谁说我把故乡遗忘,梦中我又回到故乡。潺潺的小河,秀美的村庄,还有那棵挺拔的白杨……窗外...

  • 河南美景

    栏目推荐

    老子照片
    design by Createe Copyright@20015 河南人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2021008116号